自網約車出現后,“共享”概念之風吹進了各個行業,共享單車、共享雨傘、共享籃球、共享充電寶等等。據不完全統計,目前在國內面世的共享產品已超過15種,“分享”、“租賃”、“二手轉讓”等概念也被整容包裝成了“共享”,只為搭乘這場共享概念風勢。伴隨共享概念的發展,衍生出的“共享經濟”模式已成為新一輪資本投資的熱點。
共享的本質是什么呢?同樣是:資源的合理使用和分配,減少社會浪費現象,增加社會公平性。
名為共享實則租賃,以租代買沖擊傳統消費觀
近年來,金融危機爆發,全球經濟顯著下滑,造成世界范圍內需求嚴重萎縮,不僅激化了產能過剩的危機,還引發了失業浪潮。環境惡化、新世代新價值觀的誕生、以及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等時代背景因素,都在推動著共享經濟的發展。
據《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》顯示,2016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,同比增長103%;參與者總人數超過6億人。據業內人士預測,按照當前的發展態勢,未來幾年中國共享經濟將保持40%左右的高速增長。到2020年共享經濟規模會占到GDP比重達10%,2025年預計達到20%。
盡管共享經濟在近年迎來了大爆發,但由于共享與租賃的概念混淆,令人們分不清這是共享模式的狂歡,還是傳統租賃模式的改革盛宴。如現下在資本市場一路高歌猛進的共享充電寶,以及雨傘、籃球等共享產品,做的是租賃買賣,打的卻是共享的名頭,因此也有人稱其為租賃經濟。事實上,無論它是租賃經濟還是共享經濟,對于投資者來說,需要的不過是這股風勢,風勢順來的利益遠比項目本身更豐潤。
這股共享經濟之風拓寬了租賃領域的業務邊界,以租代買的形式實現了商品和服務的優化配置,減少了資源緊張、交通擁堵等各種問題。與租賃經濟不同的是共享經濟讓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,優化資源配置,提高利用效率。這一新的經濟形態正沖擊著傳統價值觀和消費理念。
發展過快引發弊端,跟風投資不可行
在潛移默化中,共享經濟正在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,一個新時代正在悄悄被開啟。目前,共享經濟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,傳統制造業也開始擁抱共享經濟,如三一重工布局云平臺工業分享,沈陽I5機床推出定制+共享的智能化平臺。就連最傳統的農業企業——通威股份也推出“魚病通”,利用LBS技術匹配魚病專家和養魚企業等。然而在火熱的共享產品層出不窮的背后,其商業模式是否可延續是外界關注的焦點。
根據當前現狀來看,以共享單車為例,同質競爭過多,資源損耗嚴重,押金監管問題不斷,甚至因保障和管理不嚴謹造成了多起重大事故,造成輿論恐慌,嚴重影響社會秩序。再以共享雨傘為例,大量資源投放短期內卻全部消失,雖為用戶解決了一時之困,但由于方式方法不完善,實質卻造成了更大的資源囤積和浪費。
共享經濟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弊端。一方面,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。新興的經濟模式在發展過程中,必然會出現不完備的地方,規則的完善往往趕不上經濟的發展,需要用實踐來發現問題,從而進行規范。另一方面,共享經濟出現的諸多問題,與創業者對自身發展定位、認識有很大關系。如首家宣布倒閉的共享單車——悟空單車,以及近日宣布停止運營的3Vbike,發起者也坦言當初加入就是看中其快速融資的優勢上,卻未想到會承受車輛丟失率和同行“燒錢”競爭的壓迫。雖然,投資本身就需要有冒險的精神,但盲目跟風切不可行。
當前的共享經濟形式并不是將閑置的東西拿出來共享,而是從社會生活需求出發提供一定量的資源,屬于新增資源而不是對現有資源的整合利用。另外,由于目前共享經濟參與者的跟風趨勢較明顯,新增資源的量與實際需求之間的關系均難以把控,因而各家都在為自己能更多的搶占市場而不斷增加資源,結果就是產能資源過剩。再想要對資源的回收再利用保護時,卻因社會人員素質的參次不齊,以及使用規則的不完善,導致了現今共享的資源被“私占”現象嚴重。
信用是共享經濟的主要問題,建立信用機制勢在必行
共享經濟的概念在誕生之初,強調的是大量閑置資源的相互流通,這一行為可以發生在個人與個人之間、抑或企業與企業之間,目的在于尋求供需平衡,減少產能過剩的危機。但當這一概念演變為真正的商業模式后,以往嚴格意義上的完全共享,在實踐過程中受到了諸如信任、服務標準化、資源限度等一系列的阻礙。
在共享經濟中多為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間的經濟關系,而雙方又都存在信用危機和道德風險,因此信用問題是共享經濟發展的命門。在共享資源的條件下,個體出于各種刺激和利益驅動將會選擇“損人不利己”的方式行事,而傳統經濟學的解決辦法只有兩個:取消共享、劃為私有或者政府管制。而這兩種辦法都既不是共享經濟發展的初衷,也不是共享經濟發展愿意看到的未來。
社會信用取決于社會法治化程度,社會信用建立的速度和質量將決定共享經濟的發展狀況。如今,規模不斷擴張的共享經濟市場,已成為國家信用信息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。未來,整個共享經濟市場都將納入國家信用體系。目前,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已實現了信用查詢、紅黑名單、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等功能,越來越多的部門在辦理行政許可、資金安排、項目審核、評先評優等工作過程中查詢信用記錄。
共享是交付信任,回收信任,若無信,共享再難生存。
抓住痛點是生存關鍵,提升服務是發展良藥
失敗乃成功之母,想要成為共享經濟者,還需了解那些失敗者。在盤點那些共享經濟的犧牲者之前,需先了解成功企業必經歷的四個重要階段,首先需要發現客戶的痛點,并探索解決方案,然后找到產品和市場之間的契合點,用戶對產品是否有粘性,再是要去了解產品和渠道的匹配程度,最后才是需要大量資金的用戶增長期。
如雷貫耳的共享單車,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它觸動了用戶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的痛點,地鐵公交覆蓋不到,共享單車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,又符合綠色環保的時尚潮流,因此迅速籠絡人心。事實上,戳中用戶痛點,是共享經濟成功的最大前提條件,Uber、滴滴如此,在國外很流行的健身服務分享App Lyft 和 Fitmob等等亦如此,他們解決用戶之急,并且服務體驗良好。
然而,當下互聯網資本洪流下產生的很多所謂共享經濟新業態,并沒有戳到痛點。如剛剛興起的共享充電寶,由于獲得了數億元的融資而備受關注,卻因小眾低頻的需求,并沒有成為用戶解決“續航焦慮癥”的主流方式。
即便是在產品或服務被高頻使用,需求量很大的情況下,共享經濟新業態想要成功還需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。如共享住宅,其模式本是令房東和消費者雙贏,卻因環境問題或安全保障問題,導致欠缺優質體驗,無疑會讓共享住房喪失客戶粘性。另外,對于一些共享服務產品來說,這種良好體驗的缺失將更加致命,比如醫療服務和生活服務。因此良好、專業的用戶感受是共享經濟發展的必備之物。
共享經濟的未來,不在風頭正盛時,而在雨過天晴后
現今,依托共享概念進行的融資項目還在不斷增加,無論現實狀況如何混亂復雜,這個市場仍然在野蠻增長,只為掌控資本和爭奪市場。當國內市場略微飽和時,便考慮走出國門,走向世界,用更大的泡沫迷惑市場。而這些泡沫終將在市場自主調控過濾之后,以最合理的方式留存下來,最后所有產能過剩的資源配置都將被重整,在風平浪靜之后,還給大眾一個更加舒適的社會環境。
大浪淘沙是每一段歷史、每一種歷史的必然,最后的剩者為王。而最后的剩者,總是那些相對高尚的人,純粹的人,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,有益于人民的人。 |